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建设 > 教学随笔

“科学盒子”进校园系列报道——中关村三年级

【编辑】: admin 【日期】: 2016-06-14

 

科学进校园活动感受

201659日,我有幸作为家长代表旁听了学校组织的科学进校园活动,这堂课老师教孩子们的是指纹提取的方法和原理。说来惭愧,作为家长的我虽然对这些方法能有个大概的了解,可是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却并不清楚,因而我也作为一名“大”学生饶有兴致的听起课来。

课堂上,老师演示和讲解了用碘熏法、磁粉法和502法来提取指纹,孩子们时而屏住呼吸、聚精会神的观察实验过程,时而积极踊跃的举手提问和发言。其中,碘熏法是最让孩子们眼界大开的内容。当加热后的碘升华为紫色蒸汽,并让培养皿中的指纹显现时,孩子们既惊讶又兴奋;当孩子们明白了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时,个个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作为旁听生的我,深深的被孩子们求知的欲望所感染,恨不得也能跟孩子们一起动手实践一番。

欢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两节课的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当下课的铃声响起,孩子们都意犹未尽,继续在座位上琢磨各自的小实验,不愿意结束。相信这也是比较少见的景象吧!

非常感谢学校能组织这样有意义的活动,也希望今后能多给孩子们提供这样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机会。在选择与生活相关,又兼具趣味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主题基础上,用现场演示和课堂讲解互补的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学到并理解生活中的科学知识,也能够培养孩子们探索科学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有了探索科学的兴趣,孩子们就会有动力去学习科学,继而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相信科学。

                             三(1)班 袁浩桐家长

                             

学生手抄报:

 

 

“神奇密码”课程的得与失

-----中关村第二小学科学盒子课程评价[科学探索主题]

2016年的428日、54日和511日的下午,中关村第二小学三年级3班的同学用6个课时学习了关于密码的相关知识并进行了动手实践。课程带给同学们很多新奇的知识和有趣的故事,同时就课程本身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也暴露出一些可以进一步优化和改进的地方。

1  课程的立意和特点

整个课程有3个两学时的学习单元构成,在课程设计上是采用了“知识---试验---总结”这样三个大的步骤来完成的,大步骤中穿插有细的相关知识和实践互动环节。因此,整体的课程设计是非常合理的。

作为科学探索主题课程之一,虽然课程具体内容设计的市密码相关的知识,老师为了给同学们在科学方法上做一个指引,首先先介绍了科学的概念和科学的基本方法,通过4Wwhat, why, where, who)的介绍来说明认识任何现象离不开对这四个方面的分析。这是方法论上的引导,还是非常好的。如果后续的课程能够在相应的环节把方法应用渗透进去就非常完美,这不仅仅能教会同学一些知识,更多的是在体会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能力上的积淀。

具体的课程以“密码”为主线,开始是以一个故事来导入,通过公元400年前的斯巴达、雅典以及波斯间的战争和中间的“密信”传递来说明密码的作用、制作方法等展开全部的课程。

课程立意清晰明确,讲解和实践结合,参与感强,利于调动同学的积极性。

2  课程设计和知识体验

三个单元的课程均是以三分之一的讲解配合三分之二的实践来设计。

第一单元的课程以故事开头,介绍简单的密码分类后,让同学们用六棱的铅笔和一个小纸条来完成类似故事中的一个密码的设计,并互相猜猜看写的是什么。

第二单元的课程首先简单复习第一单元介绍的内容,并简单介绍二进制等概念,之后利用定制的材料制作一个三位的密码锁。

第三单元的课程也是以复习概念开始,再介绍手抄报制作的基本常识和注意事项,让同学们分组制作一个和密码主题相关的手抄报,作为同学们对知识的一个回顾和总结。

可以看到,三个单元的设计还是比较紧凑的,知识内容和实践也是密切结合,安排的比较合理。

3  课程的课堂效果和背后的问题

三个单元的课程做下来,基本上达到了课程设计的目标,但在具体的单元中都有一些学生实践不到位或下手困难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环节。

1)在第一单元用六棱铅笔和纸条制作密码的时候,很多同学都做不到把纸条规范地缠到铅笔上,并在不同的棱上写上字。三年级的学生对精细动作的把握还是有一定困难的,6棱铅笔整体上还是圆柱,很容易滑脱,每个棱也比较窄。因此,整个实践完成下来,效果都打了很大的折扣。这个环节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老师对卷纸的角度给出详细的说明和示范,并利用胶带等对起头的地方进行固定,这样减少缠的难度,另一个方面就是看是否能改进教具,设计更方便操作的材料,提升操作的成功率和结果展示的效果。

2)第二单元是三个单元课堂过程执行的比较顺利, 教学内容完成的比较好。中间有小的瑕疵,主要表现在,课程的重点是制作密码锁,但就密码锁的原理和相关介绍没有,这是一个小的失误。另外一个问题是,实验材料的材质是纸板,操作不当就容易坏,可以改成塑料等材质,成品也利于保存和欣赏,能有利于同学们回家后展示或复习。

3)第三单元重点是制作手抄报。手抄报涉及到报头、内容、装饰等部分。大部分组在内容部分都卡住了。关键问题是,老师的讲解主要是基于PPTPPT比较简单,主要是几个小标题或图片,主要靠老师讲。学生听进去了,也基本弄懂了,但是要形成内容就有难度了,而课下没有预先安排收集资料,课上没有提供可以借鉴参考的文字内容,他们手抄报的制作就出现了做不下去的问题。改进的方法是可以在第二次课结束时,让同学们课后查一些相关资料带过来,或者老师准备一些相关内容做参考。

4)三个单元是连贯的一个主题的课程,因此,可以在第一个单元授课时把后面的课程计划作一个说明,有助于同学对这件事情保持一个持续的关注度,并能做一些必要的准备。

三(3)班 家长

学生手抄报:

开放的科学课堂

周四下午开放性科学课让我近距离走进学校,走进了孩子们的课堂。我们学校教育形式多元化,教育丰富多彩,让孩子们开拓视野,加强动手能力。

老师用提问题的方式启发引导式教育,让同学们开动脑筋课堂气氛异常热闹,大胆提出想法观点以及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理解。

个人感受:此次开设的关于光、3D眼睛的课堂,男同学很感兴趣,部分女同学没有想法和基础认知,听起来比较复杂。在制作过程中女同学的动手能力也偏弱一些,在手抄报环节,女同学充分发挥优势,在版面设计上大显身手。填写具体内容的时候男孩子似乎更有优势。

个人想法:类似这样的科普活动能走进小学,超赞。能否提前把内容有个简短的课题说明,让同学们自己提前预习,有查找资料的时间,鼓励大家多多参与。

三(4)班 田思达妈妈

学生手抄报:

 

扬起兴趣之帆,驶向科技海洋

                           -----“科学盒子”走进课堂

    近日,中关村二小三年级的孩子们,迎来了几位神秘的老师,带着神秘的科学盒子,为他们开启了一场神秘之旅。

    “来了,来了,老师来了!”伴随着孩子叽叽喳喳的期盼声,一个个小方盒子,被搬到了教室门口,孩子们使劲地伸着小脑袋,挤过来挤过去,都想一睹期待已久“神秘宝盒”。

当盒子打开时,看到传说中的专业实验工具,白手套,口罩,托盘,模具,砝码,量杯等等,孩子们沸腾了!原来这不是一堂普通的科技课,而是中关村二小的老师们为了让孩子们热爱科学,探索科学,联合中国科学院的学者,积极研讨的独特新颖教学模式,将实验室,搬到了课堂,让孩子更清楚,直观地参与到科学实验中!难怪孩子们如此期待,如此兴奋!

博学多才的中科院的学者们,结合各种痕迹图片的展示,深入浅出地向同学们讲解了痕迹在刑侦中的作用,及如何提取各种现场的痕迹,同学们听得认真,入迷,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她们不断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向学者求证,仿佛自己就是个小福尔摩斯!

当老师宣布实验开始了!课堂上热烈的气氛达到了高潮!孩子们化身为小小科学家,戴着口罩,手套,表情严肃认真,看着孩子们对科学探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对亲手操作实验保持着的极大的热情,以及他们自豪地秀出自己亲手做出的每一个实验成品!作为协助实验课的家长,我深深地感慨并感动!少年强则国强,科技的发展,从这一代起,已经在小学阶段开始重视,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中科院的学者们,都把对孩子们科学的教育观,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科学的教育,不再是像以往的灌输知识,被动接受,而是让孩子们主动走近科学,触摸科学。

实践出真知。这种创造性的“科学盒子”走进课堂的新型教育模式,让孩子们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开发了孩子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科学的兴趣,为他们以后积极探索未知的世界,徜徉在科技的海洋提供了良好的科学素养!

                                        三(5)班 范鸣洋妈妈

学生手抄报:

 

版权所有 中关村第二小学 京ICP备案 13811853号 技术支持:E网中国 我要啦免费统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一条10号 电话:010-52960800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