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建设 > 课改前沿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数字科学家计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中期开放课《小树有多高》

【编辑】: 【日期】: 2017-12-21

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信息技术名师工作室承担了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项华教授主持的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十三五”规划课题“‘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数字科学家计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的研究工作,目前正处于深入开展教学实践阶段。为了更好地研究,21日上午,沈耘老师作为课题负责人,她亲自开展了一堂独具匠心的开放型实践课,作为子课题《基于项目的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展示。

沈耘老师作为特级教师,需承担北京市教师开放型实践活动,为北京市各区县老师上示范课。同时,她也是北京市第五批名师工程实践导师,要为名师工程的学员培养做服务和指导。作为中关村学区信息技术教研基地导师,在本次活动中沈耘老师也为区域老师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做了引领,开展面向区域教师课堂教学研究。

今天上课的项目主题为《小树有多高——选择测量工具》。

《小树有多高——选择测量工具》是在数字科学家项目教材中的第一课《校园中的大树有多高》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实施的。根据授课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进行了调整。预计3-4 课时,大致内容如下:回顾应用身体和工具测量进入课程→实地应用工具测量自带测量物→建立测量物与测量工具的联系→引出测量校园大树的真实问题→头脑风暴分析测量任务,聚焦测量方法(图像测量技术)→实地拍摄,获取数据→数据计算,得出结论。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亲自体验感知和动手实践来突破,让学生带着问题应用数码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体验从问题到解决问题,从数据的收集到数据处理再到形成结论,找到问题的答案的完整过程。

在课程中,学生简单地经历了探究过程,体会到了科学思想与方法,也体验到了数据挖掘、交流与传播的价值。

 

 

 

 

 

 

都说万事开头难,但是今天这个项目学习的第一课却开了一个好头,沈耘老师通过师生间平等对话,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课堂上时时流露真性情,在学生心中播种下探究的种子。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度极其高!

课下,大家还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部分老师留下来与沈耘老师继续探究课程。

 

同时,因考虑到部分老师不能亲临现场观课,中关村第二小学还搭建了交流平台,通过在线直播的方式供老师们线上听课和讨论。

北京市名师工程导师,首都师范大学李云文教授评价说:“这堂课是科学、技术、数学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生通过解决身边真实情境中的真问题,培养多方面能力,形成正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此过程中学生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或进一步内化知识、熟练技能。中关村二小的学生不简单,但主要还是老师不简单。老师对教学新理念的把握到位,平时就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长期这样,学生就有了小组、探究的学习方法。不同学习内容都可根据自己学生特点,选择身边的情景和问题,不同学生在不同条件下得到不同的发展就能成为现实。”

 

课程设计背景

《数字科学家》课程是基于互联网+背景,在大数据环境下,旨在培养学生利用数码相机、手机、搜索引擎、3D打印机等数字手段解决科学问题潜能的一种课程。除此之外,信息技术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积累、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中关村第二小学一直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学校“育心”课程的总体规划下,计划将《数字科学家》课程纳入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作为六年级学生的必修课。以兴趣性、拓展性为主,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让课程适应和促进学生的发展,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中关村附近中科院以及北师大数字科学家项目团队等丰富的资源优势,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带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与课程开发、管理、评价、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学生在终身学习、网络学习的背景下,通过学习本门课程,不仅能够提高科学信息素养水平,更能够通过探究式学习,发挥团队合力,用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数据挖掘等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利用数字化的思维模式与高尚的审美情操去创新与设计,在心中播种未来科学家种子。

 

版权所有 中关村第二小学 京ICP备案 13811853号 技术支持:E网中国 我要啦免费统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一条10号 电话:010-52960800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